0516-83379692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机构介绍 > 观象博物馆
观象博物馆

 观象博物馆,是一家民间学术研究、收藏与经营机构。有以下职能:


    一、学术研究

    博物馆致力于观赏石基础理论的建设与推广,日常工作包括:

    1、博物馆资助地质调查研究机构,对观赏石的形成、分布等进行调查研究;

    2、组织并资助赏石基础理论研究,出版物出版;

    3、举办学术会议与学术讲座。

    二、藏品收藏

    1、博物馆目前藏品以灵璧石为优。

    2、博物馆除了进行灵璧石实物的收集外,还投入人力、物力,搜集整理灵璧石图片,力图把灵璧石的全貌呈现给学界、爱好者、后人。

    3、博物馆还有一些其它艺术品的收藏,现代抽象艺术品居多。

    三、交易平台

    博物馆驻地在江苏省徐州市观象艺术街。博物馆在推进赏石基础理论研究与赏石收藏的同时,也少量参与观赏石的交易。其经营机构“观象寄卖店”既销售自有商品石,也代销其他石友的石头。



啰哩啰唆说“观象”


“观象”,最早出自《易经·系辞上》:“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观”,最初指以主体之心来观察对象之物,从而产生思想和情绪,是审美心理的初期阶段;接下来的两个阶段分别是“品”和“悟”。

北宋思想家绍雍提出“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两个观念,把“观”的内涵引向深入。

在他看来,“观”是求知的方法。

“以我观物”比较直白。

“以物观物”又被他称为“反观”。他在《渔樵问对》一文中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似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又安有我于其间哉?是知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与人皆物也。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

“以物观物”,我们可以理解成为“以理观物”,是一种超越个人立场和偏见的观,是能够更客观地看待事物的观,是无所观之观。

西方现代哲学完成了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过渡,在人类如何获取知识的问题上,也有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绍雍的“以物观物”观点和唯理论有相通之处。

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观”这个范畴。

观象博物馆之所以取“观”,原因在于观赏石更是一个需要观者发现的艺术形式。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观赏者去“发现”,欣赏者是用自己的眼睛在看,用自己的头脑理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赫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然而,其它的艺术形式,毕竟是人的创作,创作者有自己的创作思想,欣赏者的理解即使与此不同,也会趋同;观赏石非人工制品,它没有创作主题,其主题是欣赏者赋予的,相较于其它艺术形式,它更需要发现,更需要“观”。









“象”,是中国美学里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周易》里有:“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道德经》里有:“大白若辱,大方若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等。

在艺术审美上,“象”区分为物象、意象、象外之象。

物象,指可见、客观的事物,偏重于物。

意象,是经过审美主体想象的艺术形象。南朝刘勰在谈审美想象时最早提到意象:“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文心雕龙·神思》)。”后常用意象作为艺术形象使用。

象外之象,指有限艺术形象之外的意蕴。三国魏荀桀最早提出象外:“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奉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魏志·荀桀传》。”通过言、象、意关系说明“象外之象”是语言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在之意。三国魏王弼指出:“得意而忘象(《周易略例·明象》)”,其忘象的目的正是寻求象外。象外与意境相连,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纪》)。”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其欣赏都是从物象到意象,再到象外之象。有的艺术形式,如一些民间艺术,表现手法较为简单,更多的停留在物象阶段;而那些象外之象丰富,或者说意境丰富的艺术形式,像音乐、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才是艺术大家庭里的主流。观赏石的艺术表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与不可复制性,大部分藏品停留在物象、意象阶段,但有些神品也是叫人拍案叫绝。

观象取“象”,就是把观赏石视作为大自然的作品,大自然是艺术家,我们像对待其它艺术品一样,去“观”观赏石的“象”——物象、意象、象外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