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83379692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家文库
“宋坑小方壶”鉴藏经历 -兼问“壶”在何方
发布时间:2020-06-12                  作者:Admin                 点击次数:1334

 “宋坑小方壶”鉴藏经历

兼问“壶”在何方

 

 

2016年3月结束的上海博物馆《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在海内外引起高度关注。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24件之多,观众络绎不绝。然而有一件不起眼的杂件-“石头”,在文坛画坛的泰斗大家以及帝王的作品面前默默无闻,平静地在放在出口附近的一个转角旮旯里。观众在此停留的时间明显少于其他名声显赫的展品。而恰恰是这件展品,震动了赏石界。一些消息灵通的赏石专家早就知道上博有这样一组奇石藏品,很想一睹芳容,可惜始终没有机会。这次展出让赏石专家颇感欣喜和意外,专程去上博一睹此石的风采,了却了一大心愿。

 

是什么“石头”有如此魔力?让见多识广的赏石专家为能看一眼而如此上心?

 

这是一方古石“宋坑小方壶”。最初由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收藏。上有高凤翰的题刻 “小方壶”和“丙寅秋日南阜左手制”。高凤翰号南阜、石道人等。他能书善画,又爱藏石、画石。丙寅年为乾隆十一年(1746年),高已至晚年,其55岁时因病右手致残,故此处“左手制”。由此可知“小方壶”已270岁高寿了。高凤翰的鉴赏仅三字,即题名“小方壶”。

 

此后石为钱镜塘所得。钱在石之底座左侧刻款:“海昌钱氏数清草堂珍藏金石书画印”。钱还请吴湖帆赏。吴对“小方壶”钟爱有加。现在可以看到底座正面吴的题刻:“宋坑小方壶。南阜旧藏小方壶石,浓翠欲滴,宋坑中奇品也。镜塘兄获之,为数青草堂益友。辛卯冬吴湖帆题。(白文方印:倩庵)”。

 

不仅底座题款,吴还专门为此石绘图。上海博物馆孙丹妍在《北宋郭熙<幽谷图>与吴湖帆临<幽谷图>》一文中指出:“吴湖帆在墨色的皴笔上略略施加了一层石绿……这种用色方法在临《幽谷图》时尚属初试……1946年的名作《潇湘雨过》中此法终臻完美,成为吴氏在山水画技法上的一大创制。”笔者认为吴湖帆在这里同样使用了他的独门绝技,权且称作 - 石绿墨皴法。此画中初题:“宋坑小方壶石。镜塘道兄珍藏,嘱为写象。辛卯冬至,吴湖帆题记。”从中可见,该画作于辛卯冬至,即1951年12月23日。此时的吴湖帆早已扬名海内,石绿墨皴法技艺也已成熟多年。在这幅立轴小画上只是牛刀小试。吴在画中勾勒细致,法度严谨。通过笔墨的皴擦点染表现石之纹理变化,通过颜色的深浅明暗表现石之高低层次。尤其临“小方壶”等石上文字更是惟妙惟肖。此画非吴之随笔或应酬而是精心之力作。奇石在历代书画中虽然常见,但往往出现的是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灵璧石等,也往往只是背景、充当配角。以石为主体的则常与竹为伴,并称“竹石图”。独石则稀有,以非“瘦皱漏透”独石为主角的奇石图更罕见。画中又题:“瑶岛蓬莱玉碎时。身轻浮碧海,浪漪漪。女娲当日可曾知?青天外,长袖卷云归。梦醒是耶非。方壶虽小小,却依依。绿阴环翠有莺啼。神仙窟,应满护花枝。小重山,次白石韵。湖帆又题。(朱白文方印:吴湖帆,朱文椭圆印:万里江山供燕几)”。这里的“白石”非齐白石,而是南宋词人姜夔,号白石道人。吴湖帆步白石道人《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的词韵精心作词一阙。吴之鉴赏颇有新意,将此石比作蓬莱瑶岛上的碎玉、女娲补天之遗石、神仙窟。词中联想丰富且得其要义。

 

60年代钱镜塘为生活所迫变卖小方壶石,为收藏家李研吾所得。文革后钱镜塘将小方壶画转让另一收藏家王一平。李研吾得知后成人之美亦将小方壶石转让王一平,使画石破镜重圆。王对此极为珍爱,取“小方壶室” 为斋名,并在画中钤印三方:齐之海隅(朱文方印)、相逢有味是偷闲(白文方印)、长物(朱文长方小印,石像右内侧,不易发现)。王一平为山东荣成人。荣成古属齐地,靠海边,故称其家乡 “齐之海隅”。该章此处也很应景。小方壶据赏石专家考证为崂山绿石,出自山东青岛崂山东麓仰口湾畔。青岛古代亦属齐地,亦靠海边,故小方壶的产地亦可称“齐之海隅”。“海隅”不仅指“海边”还可指“僻远之地”,“僻远之地”常出奇珍。“齐之海隅”可暗指“齐地难得一见之珍宝”;王一平认为与小方壶“相逢”甚觉有“味”,是以得“偷闲”之感,铭章“相逢有味是偷闲”。“味”为小方壶之核心;“长物”是一典故。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王恭为官清廉,有人向其讨要一竹席,以为是小事,没想到王除了自用的并无多余。“长物”指多余的东西,身外余物。明末名臣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写了一部《长物志》。介绍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香茗“长物”的布置和赏玩理念,是一名著,对后世影响很大。这使“长物”之名更为世人熟知。长物无关生存,惟尚雅趣。王一平颇有同感,他对小方壶的鉴赏正如其印文:齐之海隅、相逢有味是偷闲、长物。

 

1980年,谢稚柳受邀在画上补题:“此小方壶石盖出于东海水中,清高南阜取以制为珍玩者。其纪年为丙寅,实乾隆十一年,时南阜年六十有四,距其卒仅两年耳。予少时尝游华山,犹忆过青柯坪前行有小上方山,此石乃若之,具体而微,亦一奇也。旧时在钱镜塘处也。一平同志在市上得之并此图,出以相示。一平同志籍胶东,高南阜亦胶州人,可谓楚弓楚得矣。因为之记。庚申夏初,稚柳。(白文方印:谢稚,朱文方印:稚柳)”。

 

王一平晚年于1998年下半年将包括小方壶石与画在内的一批古代艺术品捐给上海博物馆。

 

入藏上博前的鉴赏,可以总结如下:高凤翰洞悉深入、至简至明;吴湖帆确定传承,词画题跋;谢稚柳记事明确、精于考证;王一平以印代鉴,品味长物。

 

有人会提出疑问,石名“小方壶”,但是“壶”在哪里呢?怎么找不到?中国古代的赏石理念不是“瘦皱漏透”吗?这样的石头怎么欣赏?欣赏什么?

 

其实古人从宋代起“瘦皱漏透”是主流,影响最大,但同时也钟情于象形、景观,甚至手把件等多种类型的奇石。

 

笔者就此谈谈自己对此石的鉴赏观点:此石可以赏形、赏色、赏质、赏皮、赏纹、赏意并赏名家。

 

一赏形:此石为方形,整体颇似一方壶的壶身,端庄稳健而大气;

二赏色:此石色泽浓郁,如玉似翠,绿意幽远,醇厚平和,如老酒一坛沁人心脾;

三赏质:质地坚硬细密,沉稳厚重;

四赏皮:石皮光滑润泽,手感极佳,近三百年的岁月与沧桑在石表一览无余;

五赏纹:纹理大块起伏,高低变化,层次分明而自然;

六赏意:笔者以为这是此石的一大看点,也是前人精鉴的高明所在。

 

这里需要解释一个概念 – “壶”。笔者认为“壶”在古人观念中不仅仅是个器具,还有特别的寓意。古语有“壶天”之说,也可称“壶中天”,指仙境或胜境。

 

南朝《后汉书》中《方术列传下•费长房》记载: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见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翁约不听与人言之。后乃就楼上候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子宁能相随乎?楼下有少酒,与卿为别。”长房使人取之,不能胜,又令十人扛之,犹不举。翁闻,笑而下楼,以一指提之而上。视器如一升许,而二人饮之终日不尽。

 

成语“壶中日月”是传说中道教张天师弟子张申(神仙壶公)的故事。据传他的酒壶是一法宝。念动咒语后,壶中便出现日月天地、楼台仙景,夜间更能钻入壶中睡觉。唐代李白有诗:“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北宋王安石诗曰:“别开阊阖壶天外,特起蓬莱陆海中。”

 

北宋苏东坡魂牵梦绕、欲以重金购买的九峰奇石《壶中九华》:九华今在一壶中……百金归买碧玲珑”。笔者以为苏东坡命名的“壶”与石形无关。“壶”只是形容该石形体不大,可放入壶中,同时更指此石绝妙,可媲美“壶”中胜景。可惜苏因故未能买成。八年后归来,《壶中九华》已被一奇石爱好者买走,他因感叹步前韵再作一诗:“尤物已随清梦断……赖有铜盆修石供……”。可见《壶中九华》石放在铜盆内,确实不大。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幅宋末元初龚开的《壶天乐图》,描绘仙人在洞中的美景与悠闲生活。

 

了解了这些,我们回头再看高凤翰的题名及吴湖帆的题款。原先使人迷茫的 - “小方壶”和“绿荫、莺啼、花枝”组成的“神仙窟”,自此便迎刃而解了。

 

七赏名家:不同时期名家的品鉴本身就值得欣赏。

 

在石与画收藏传承的过程中,经历多位名人。他们的鉴赏都有相当的艺术性,具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高凤翰为“扬州八怪”之一,画坛巨擘。其所刻题款“小方壶”为篆书,古朴大气。草书“丙寅秋日南阜左手制”洒脱中不失稳健;

 

吴湖帆为当年海派画坛盟主兼著名鉴定家,其画作、书法艺术早已为书画界珍视,藏界热捧,被奉为一代宗师。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吴的绘画和书法,在题跋中还有一双调词,达五十四字。对吴湖帆的诗词艺术研究也有所裨益;

 

钱镜塘为书画家、收藏家兼鉴定家,与吴湖帆合称“鉴定双璧”。文物凡经其鉴定收藏,立时身价倍增;

 

谢稚柳为书画家兼文物鉴定泰斗,画中有其长题考证,尤其是“楚弓楚得”道出了王一平与吴湖帆等人的共同爱好 – 追求同乡艺术家的作品;

 

王一平为艺术品收藏家,其艺术修养颇高。藏品以“真”、“精”著称。书斋名海隅文房、海隅书屋、小方壶石室。曾任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博物馆馆长等;

 

李研吾为书画收藏家,其堂号为“研朴堂”。收藏多书画,也有部分杂件,如著名的曼生壶等。曾任上海市委常委、天津市委常委等。

 

众多名人,特别是其中的鉴定家,为其真实性带来保证,也为小方壶带来了巨大的附加值。

 

文物界重“古董”,以文物传承有序为佳。虽数量有限,但也有不少。赏石界同样重“古石”。古人对供石的传承题刻热情不高,可能是石面空间有限,造成传承有序的古石极其罕见。故宫、古代园林等处有一些古石。民间留存数量本来就少,而此石更堪称凤毛麟角:同时拥有题刻、词作、绘画、考证、纪年、藏家等。其记载之清晰明了,传承之详尽,赏石界无出其右。奇石按自然年龄都是“古石”,每一方少则数百万年,多则过亿年,自然年龄对赏石没有意义。赏石界认定的“古石”是指古人玩赏过的奇石。奇石的皮壳(即包浆)很容易人工做旧,难以判断。石上古代题刻也是“双兔傍地走”,让人扑朔迷离。尤其是来源不明的更不易判断。“古石”的鉴定通常看底座,人为的底座具有鲜明的人工痕迹和时代特征。底座根据奇石的形状定制,具有唯一性。通常底座是哪个朝代的,奇石便算作哪个朝代的,有明确传承的另当别论。现存真正的“古石”状况是:一数量相当稀少,几乎用几张清单就能将其列全。稀缺度堪比汝瓷;二有石(或有底座)未必有铭文,有铭文未必有名人题款,有名人题款未必有横向比较(因存世不多,甚至仅此一件,没有对照),有名人题款的又常常只有一位,二人铭款的已相当难得。所以能被认证的“古石”十分珍稀。与其他古董相比,其数量要少得多。即便确认了是古石,其历史传承大多是一笔糊涂账,全豹仅能窥一斑。

 

“小方壶”还创造了多项古石记录:一.最多题款形式 - 石、座、画,“海陆空”立体式题款;二.最多鉴藏人数:有案可查的已达六人之多;三. 目前发现并确认的民间供石鉴藏者中等级最高:四位书画界大家,两位收藏名家;四. 最多供石题款字数:其中石上高凤翰题11字;底座吴湖帆题42字,画中吴湖帆初题25字,又题69字;谢稚柳补题138字(以上都不含印文);王一平鉴赏印3枚13字,共298字。字数已过毛公鼎半数。

 

也因此“小方壶”格外珍贵。

 

 

 

 

 

宦振宏

 

 2016.03.18.

 

 

上一条:困境中的观赏石经营如何逆袭突围
下一条:如何提高社区家居赏石艺术的美学品味
您感兴趣的文章